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共13.3万字精彩阅读 全集最新列表 CCTV

时间:2018-08-23 12:52 /武侠修真 / 编辑:阿涛
火爆新书《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由CCTV最新写的一本奇幻、推理、法师类型的小说,本小说的主角红山,虞弘,书中主要讲述了:黑如城 1909年6月,仅用了9天时间就从青海重返黑如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作品长度:中篇

更新时间:12-03 11:32:16

作品归属:男频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在线阅读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精彩章节

1909年6月,仅用了9天时间就从青海重返黑城的科兹洛夫,对黑城展开了一次大规模挖掘。

由于在城区内收获不大,科兹洛夫将目光投向了城外。一座距古城西墙约400米、位于河床右岸的大佛塔,成为了他首先猎取的目标。当这座佛塔被打开,科兹洛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展现在他面的是一座无法用金银财去衡量的历史博物馆。

正是这座来被科兹洛夫称之为“伟大的塔”的佛塔内丰富的文物,为之揭开西夏的历史之谜提供了详实的文献史料,从而也催生了一门新的国际学科——西夏学。

当年尝到甜头的科兹洛夫自从发现了“伟大的塔”,挖掘行为得更加蛮,几乎是见塔就挖。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旅游局局纳森:“黑城周围就这一带,他应该是挖掉了三十多座塔。他把黑城周围70——80%的塔几乎是都毁了。”

从1909年6月12开始,经过9天的掠夺式挖掘,科兹洛夫怀着从没有过的,最,驭着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比第一次挖掘更为丰厚的文物、文献悄悄地离开了黑城。

科兹洛夫因为黑城文物的发掘而蜚声海内外

据说科兹洛夫当年除把能运走的运走外,一些大件不运走的就近埋在了古城的周围,但究竟埋在什么位置,埋了多少至今还是个谜。

来自黑城的文物当年在俄罗斯存放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人识别西夏文,俄国人并不知它们的来龙去脉。

转机出现在1909年,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授,在成堆杂的黑城文献中发现了一本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番汉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学习对照语言文字的工书。至此,俄罗斯的学者们才明,原来科兹洛夫两次用骆驼驮来的是中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

科兹洛夫因为黑城文物的挖掘而蜚声海内外,使他从此在考古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年,科兹洛夫曾在沙皇居住的夏宫向尼古拉二世用幻灯展示了他在黑城的伟大发现,尔又在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首次向世人展出了他们辉煌的战果。

圣彼得堡博物馆藏有大量黑城出土的西夏文物

就在那次参观展出的人群中,一位美国人被吼吼引了,他就是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兰登华尔纳。

继华尔纳之本人也介入了对黑城的文物掠夺,情况如何他们秘而不宣。

新中国建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黑行了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1983年至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两次、历时3个多月对早已是千疮百孔的黑城做了首次全面的发掘考察。

据记载,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黑城的两次挖掘中,共清理出西夏文献3000多页,但大多以残页为主,这和当年的科兹洛夫相比,那是无法同而语的。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当中国西夏学者第一次站的东方研究所内,站在黑古城被盗文物、文献面时,他们的心栗了!

这里有西夏文文献8000多个编号,其中不同版本的佛经近千种。

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在距离东方研究所不远处同一条街上的圣彼得堡博物馆内,同样藏有黑古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时期的雕塑、画、唐卡、绘画等珍贵文物。

1992年,史金波先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俄罗斯与俄方接洽,联系出版事宜,作协议于1993年达成。

此时的中国学者们清楚,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利用有限的时间和难得的机遇,全以赴地完成好这项历史工程。

谴初4次累积约一年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整理登记、拍摄了差不多3/4的俄藏黑文献,这些大都是极有价值的精品。截止到目,已编辑出版了11册《俄藏黑城文献》,其他的仍在整理、编辑之中。

第四部 发现传奇

亚洲地的金字塔(二)

这片黄土丘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称它为昊王坟

1970年的初,一位陕西考古工作者乘车经宁夏往内蒙阿拉善的途中,看到距银川市不远的贺兰山下,分布着一片高低不同的黄土丘,这一信息当年并未引起宁夏考古界的重视。

这片黄土丘,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称它为昊王坟,老百姓所说的昊王坟的“昊”字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昊”。许多年来,就这片陵墓群的归属,史学界和考古界从没有过明确的定论。

1971年冬天,宁夏驻军某部为完成战备训练任务,在陵区内开挖战壕,当挖到地下一米多时,翻出了不少刻有奇怪文字的残碑片。宁夏博物馆考古工作队的队钟侃带人赶到现场,当看到那一块块残碑上的文字时,钟侃震惊了,这是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夏文字

石碑上刻的是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夏文字

出于慎重,当年宁夏考古工作队迅速组织人马开赴陵区,对这片陵墓群行了有史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在战士们曾挖出残碑的周围,他们很寻找到了1775块刻有西夏文字的残碑片。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拼对,一个由16个字组成的残碑,最终成为揭开这片陵墓群神秘面纱的物证,通过分析、考证,最终确认这片陵墓群就是早已消失在中国历史中西夏王朝的陵园。这是1972年的8月,此时距西夏王朝的灭亡已过去了整整743年。

据《宁夏嘉靖新志》记载:贺兰山下西夏王陵的建造形制是仿河南巩县宋陵而作……。但在之的整个挖掘考察过程中,却揭示出了与宋陵越来越不相同的内容,这就如西夏文字,初看像汉字,看一个不认识。

这是一片气恢弘的陵墓建筑群

当年在对西夏王陵的发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

此类石雕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当时并不清楚它们最初的作用与功能。之,随着发掘清理范围的扩大,出土数量的增多,其中一尊石雕上出现的西夏文字才破了天机。原来这是承载石碑刻文的人像石碑座,也碑雏。

大概涉足过西夏王陵的人都有过这种觉,那些被称为陵的黄土包和平时见到的坟丘没什么两样,只是显得高大一些而已。其实不然,据专家考证,它原本的形制并非如此,而是一个个挂琉璃的塔式建筑,名为陵台,又称封土,属陵城内的主部分。

当年在对西夏王陵的发掘清理中,最早出土的是三尊面目恐怖的石刻雕塑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墓应当是在封土的正下方。可西夏王陵的墓并非置于封土之下,而是远在封土正方。

西夏王陵的基本形制和宋陵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西夏王陵内的地面建筑大多都是塔式风格,这与中原地区的唐陵、宋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西夏王陵的陵台不居中,偏离陵园的中轴线,位于陵城的西北角。

西夏王陵的地面建筑大多是塔式建筑

就西夏王陵主建筑偏离中轴线的现象,专家们有多种说法,多数认为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崇奉萨谩惶,他们认为:中间乃“神灵”之位,人应当有所避讳。即是君主以及他肆初的陵墓也不能占据正中,因为那是主神的方位。

但也有人推测西夏王朝起源于西北,又强盛于西北,在它看来,西北是吉祥之地,所以它的陵台偏向西北角有图吉祥之意。但到底哪种说法更准确,目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皇家陵园的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均列于陵园正门外的神两侧,成颊岛。但早已随着陵园的毁而消失的西夏王陵石像生,据发掘的痕迹表明,初建时则全部摆放在陵城内,这更为唐陵、宋陵所不见。

1977年起人们开始发掘这座可能没有遭到盗墓的陵寝

就目发掘的情况看,西夏王陵的陵寝墓室均是人为掏制的土洞墓,无一砖石结构。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他们简陋的墓室内很少发现有贵重的陪葬品。

在对西夏王陵的整个挖掘清理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一直有个从未实现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打开一个完全没被盗掘过的陵墓。

(26 / 49)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作者:CCTV 类型:武侠修真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